本文章出至http://bm.nsysu.edu.tw/tutorial/htt/feet.htm


01 前言

  當你經過公園時有沒有發現許多小碎石鋪成的道路,走在小石子路上,雖然會痛,但卻可以刺激穴道,治療疾病喔!

  風行多年的腳底按摩便是利用相同的原理來治療,請看以下的分析報導.....

02 腳底按摩的歷史

  一般人提到腳底按摩,就會想到將「腳底按摩」引進台灣的吳神父。其實,「腳底按摩」約在四千年前起源於中國,是屬於中國古代傳統醫學的一部份,和同樣是傳統醫學的「針灸」屬於相同原理的治療方法。

  「腳底按摩」在中國經歷了各個朝代之後,到了唐朝時傳入日本, 成為今日的「針灸」和「足心道」;到了元朝時傳入歐洲。

  雖然「腳底按摩」起源於中國,但卻沒有在中國普遍流傳, 這是因為中國歷史上的改朝換代、天災人禍不斷, 使得從黃帝時代就發明的「腳底按摩」這份文化遺產幾乎消失殆盡。

  二十世紀初,美籍醫師 Dr.William Fitzgerald 利用現代醫學方法研究、整理有關此種「區域治療」的理論, 在醫學界公開發表後,才漸漸引起西方人士的重視。

  「區域治療」的創世人是菲特茲格拉得博士,出生於美國, 從在巴黎、倫敦等地服務多年,晚年定居紐約; 菲特茲格拉得博士承襲布雷斯勒博士的理論,在維也納從事穴道和身體各器官間的治療研究。

  1582年,亞當姆斯(Adamus)和阿塔堤斯(A'tatis)兩位博士也將腳部療法介紹到歐洲,同一時間,巴爾博士(Dr.Ball)也利用穴道來治療內臟器官,成效卓越。

  至於台灣的「腳底按摩」歷史就要追溯到瑞士籍的吳神父了,民國六十七年時,吳神父飽受關節炎之苦,經過中西醫的治療,總還是沒辦法根治;同是瑞士籍的一位修士告訴他一套免服藥的「足部反射區健康法」,想不到試過幾次之後,多年來的關節炎居然康復了,這也引起了吳神父的興趣,他開始研究閱讀關於「腳底按摩」的書籍,也開始慢慢替人按摩,效果都是看得見的。

  回到台灣後,吳神父就在他所服務的台東市寶桑路天主堂開始訓練教友們,並在教堂內為人按摩治療,之後「腳底按摩」就傳遍整個台灣及全世界。

03 「腳底按摩」的原理

  身體的不健康,多半是因為缺乏運動的關係,古時候的人鎮日赤腳在田中工作,腳底直接接觸地面,因而受到刺激,促進循環,然後流汗喝水,完成了一個新陳代謝的正常循環,發揮人體的治禦本能,所以,古人的身體比現代的我們健康許多。「腳底按摩」就是依照刺激穴道的原理,來做治療。

  「腳底按摩」按摩法是以刺激原理,按摩病變器官或腺體的反射區帶,使其恢復原有功能,達到治療的效果,保持健康的自然健康法。是第三醫學的一門傳統醫療方法。

  我們的身體藉著新陳代謝作用,達成排除體內廢物與毒素的功能。散佈在全身的淋巴系統、腎臟、大小腸、皮膚等,都是排除新陳代謝作用所產生的廢物的主要器官。 如果這些器官的功能失常,則體內的廢物與毒素無法排除,身體就會不健康。「腳底按摩」能藉著刺激各部位反射區,使血液循環順暢,排除積聚在體內的廢物或毒素,使新陳代謝作用正常運作,達到治療的效果。

  反射區帶皮膚下面的神經末梢附近,就是反射區所在。有些反射區像檸檬一樣大,如肝臟反射區;有些則小如大頭針的針頭一般(甚至更小),如腦下垂體反射區。 大體上,反射區的大小和其對應器官的大小成正比。

  當體內器官或腺體異常時,其反射區就會有結晶沉積,成為痛點。每個痛點的觸覺反應不同: 有的摸起來像沙子,有的呈現顆粒狀,有的只有腫脹的感覺。按摩經驗豐富的人,可以在病人還沒叫痛之前,就感覺到結晶的存在。第三醫學用刺激細胞組織的再生能力,讓器官自己恢復並保持正常功能的醫療法(一般用吃藥、打針來治療疾病,稱為第一醫學;物理治療、超音波治療等稱為第二醫學。這兩種醫學理論,只能治標,無法根治,因此面臨無法突破的境界),這是未來的醫療趨勢,也有很多醫學家正在努力研究的一門醫學,腳底反射區按摩也是第三醫學的一種,它能造福更多的病患。

04 「腳底按摩」的功能

  根據多年來的臨床經驗,「腳底按摩」有以下的功能:

促進血液循環暢通、消除疲勞。
排瀉體內毒素雜物、維護健康。
增進內分泌平衡、養肌美容。
加強新陳代謝功能、保持青春。
刺激細胞產生活力、防止老化。
恢復退化器官機能、預防生病。
免打針、免吃藥、療效神奇。

05 「腳底按摩」的時間

  常一次按摩一個人,大約需要花三十分鐘的時間。若是身體較虛弱者或是較不能忍受疼痛者, 就應該減少按摩的時間。

  如果是嚴重的心臟病或是腎臟病患者,按摩至該器官反射區時,最好按摩三至五分鐘左右。 此外,為罹患嚴重心臟病患按摩時,要控制好力量。

06 按摩多久才可痊癒

 「腳底按摩」能夠治療許多疾病,但對於治禦疾病的機率有多少,就不是非常可以確定的。

  同樣的病有些人效果非常好,很快就治禦了,有些人卻效果不良,這是因為每個人體質不同的緣故,且和生活太度的樂觀或悲觀、工作輕鬆或忙碌、生活環境的品質、生活作息的規律...等等,都有很大的關係。

07 「腳底按摩」後喝水的重要性

  在接受「腳底按摩」治療後的人,反射區經過刺激後,使得反射區及血液內所集結之沈澱物、毒素等等,經過腎臟、輸尿管、膀胱等排泄器官排出體外。因此,每次的「腳底按摩」後,都必須喝300-500cc的水,才能將體內的毒素及沈澱物排出體外,若是沒有喝水,效果可能降低許多。

  「腳底按摩」後的反應現象 :

1. 疲倦:
  按摩後如果感覺疲倦,就應該多休息一下,因為按摩後血液循環增強,身體較疲倦,自然就比較容易入睡。 疲倦時間的長短因人而異,依每個人的體質及身體狀況不同而異。

2. 口乾:
  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發生這樣的狀況,但發生口乾也是正常現象,只要在按摩後多喝水即可。

3. 酸痛:
  被按摩者以前從來沒有發生酸痛的地方,在按摩後反而感覺酸痛,這是因為該部位早就有潛伏著毛病,或是以前曾經發過病,經按摩刺激治療後,提早反應。 酸痛感覺應該在3-5天後就會消失。

4. 胃口變好:
  通常患者在接受按摩約一周之後,食量會慢慢增加,這屬於正常反應。

5. 手心發汗或全身流汗:
  因為剛開始接受按摩者,或許會有些許懼怕與不安,或有一點點疼痛,在這樣的狀況下自然就會流汗,此時,應盡量放鬆心情。

6. 尿液會變色:
  病情較嚴重者,在接受按摩數天之後,尿液會有不透明的狀況發生,或有黃色或白色的分泌物出現,這是患者被按摩後所排出的毒素、沈積物等等。

7. 舒服、輕鬆、好睡:
  這是大部份接受「腳底按摩」的人會有的正常反應,因為經過按摩後,血液循環舒暢,自然就會出現舒服、輕鬆、容易入睡的現象。

08 健康淺談

 
嬰兒出生即會啼哭,有些人解釋為他不願意來到這個世界,更有些人藉助宗教的故事,解釋得更為離譜。其實這是他脫離母體、獨立呼吸所必須的行為;為了適應新的環境,他必須做更多的努力,適者生存,否則自然淘汰。生命如此,健康更是如此; 早期的農業社會,經濟落後、民眾普遍貧窮,且勞動過度、營養不良,一般大眾平常所追求的就是吃飽和休息,其實這也是一種體力和精神的調劑。

今日台灣工商發達,民眾普遍富裕,生活觀念、型態都在改變,若再像以前的大吃大喝,那就不符合健康的要求了;適當的運動和健康的休閒,可以適度減輕現代生活沈重的壓力,而這也是目前政府與民眾重要的共同課題。

足部反射區推拿,就是一般人所稱的腳底按摩,是先賢經驗的累積;衛生署將它列為民俗傳統療法之一。它的理論基礎是「適當的刺激足部末稍神經能反射大腦中樞神經的微妙互動,並改善血液循環、調節內分泌及平衡自律神經」。臨床實驗證明,人的雙腳合併是人體器官組織立體分佈的縮影。透過刺激反射驗證,正確無誤。人的雙腳,距離頭腦和心臟最遠,人類在站立的時候,血液循環往下容易,而往上則較為困難, 加上雙腳沒有病痛的話,一般都不太注意,因此位居下方的雙腳容易聚積一些代謝物質。久而久之,影響了血液循環的流暢和新陳代謝的正常,而神經反射也會表現異常, 人體功能就慢慢的逐漸退化。

年輕人活動比較多,這種情況較不明顯,中年以後,體能過了顛峰期,事業、應酬的忙碌或因照顧家庭兒女的投入太多而忽略了適當的運動、休閒、情緒調整等等,漸漸的身體各部器官組織,功能不足的現象逐漸顯露出來,於是失眠、頭痛、肩頸僵硬、腰酸背痛、消化不良、容易疲勞、性功能減退、生理失調、黑班老化等等,都會提前來報到。

其實有很多身體不適的現象,並不是病,若不是太嚴重的話,是不必服用藥物,只要調整合乎健康的起居生活,加上適當的運動和正確的情緒管理,持之以恆,一切都可以自然恢復。若能再配合可刺激神經反射、改善血液循環的足部反射區推拿,那麼健康的恢復,更可事半功倍。

現代生活忙碌的朋友,請善加利用,上天賜給我們,自然恢復健康的最佳方法「足部反射區健康法」。

10 腳底vs抗煞-足部按摩大剖析
時間:2003年5月28日
受訪者: 中華足部反射區健康法協會理事長 陳明仁先生

1. 國內目前SARS疫情根據官方透露已穩定控制,腳底按摩在影響力上可以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?

  一直以來,『腳底按摩』在扮演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方面,具有相當卓越的功效,對於人體細胞、器官的退化,具有抗衰老的作用(或是稱為延緩老化的功能),當人體因為外來病毒入侵時,本身的免疫系統就擔任起防衛的作用,如果適時地運用『腳底按摩』,將提高本身的自癒力,進而促進免疫功能的作用,對抗外界入侵的細菌、病毒,達到征服細菌、病毒的作用。

  我們鼓勵消費者,平時以注重養生的人,必須從健康三要素做起:生活規律化(充分的睡眠)、均衡的營養(飲食正常化)、適當的運動(腳底按摩法),正確而完全的操作『腳底按摩』,是保健之基本要素,也是使得人們面對SARS疫情,應有的基本防疫功能。

2. 如果我們要利用腳底按摩來增強免疫力,以減低併發SARS的可能性,這樣的方針對於預防的立場是不是可以期待?

  『腳底按摩』對於預防保健方面,具有相當長久的研究與助益,早在人類醫藥不發達的年代裡,『腳底按摩』就扮演相當程度的預防與治療的工作,現今出現的SARS病毒,雖已知是由RNA病毒而來,但是在人體本身以發燒38℃來看待,對抗病毒的有效率,確實可以說利用『腳底按摩』,達到增強免疫功能與預防保健的效果上,有確切的把握。

  由於施行『腳底按摩』對於退燒與增強免疫系統功能有顯著的作用,尤其當多數醫護人員面對SARS辛苦的工作,體力與抵抗力都面對非常大的考驗,運用『腳底按摩』消除疲勞、增強體力方面,又是另一項可以經得起驗證的事實。可說是雙重的好處,對於患者本身與醫護人員都有很好的幫助。

3. 針對目前這一波嚴重流行病的『預防』與『輔助治療』,在操作時有沒有不同的地方?方向與重點為何?

  『腳底按摩』的操作,應該以加強排泄系統、免疫系統與代謝器官為主,免疫系統這在面對體內有異物入侵時,免疫系統處理後的排泄物,有著『正本清源』的功效,當我們身體平時所注重的保健手法中,比較重視的是循環系統與神經系統的功能,但在增強預防保健的功能時,排泄系統、免疫系統與代謝器官三者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。

  對於淋巴系統方面的手法亦有不同的方向可考,例如:淋巴液是集中到淋巴管(淋巴腺)在匯集到胸腺與肺靜脈會合,肝臟責無旁貸的解毒功能使得身體功能正常化,而面對許多號稱增強免疫功能的食物或藥物時,肝臟可是加足馬力的發揮作用,平時如果沒有給予適當的訓練,此時就會累倒。因此發生在心肺衰竭、腎衰竭、肝功能的病患最易面對死亡的考驗。『腳底按摩』提供一項我們容易運用的方法,亦即加強必要的反射區即可。

4. 在接觸腳底按摩的初期,有沒有什麼樣的評估方式,可以判斷腳底按摩已在身體產生影響力?

  『腳底按摩』初期的操作,以個人感覺判斷是不準確的,由於患者本身的主觀因素,會影響自己對『腳底按摩』效果的看法,有幾點外在因素是可以借鏡的:

患者的臉色是否正常?紅潤與否?
患者在『腳底按摩』後,雙腳是否有體溫升高的好現象?
皮膚的膚質是否進步?
眼神最能察覺一個人是否有精神?
心跳與呼吸的頻率,是否正常?初期會有加速的作用,之後獲得緩和才是正常。
腦力思考是否順暢,對於初期也能做些印證。


5. 一般認為運動可以增強免疫系統,它和腳底按摩所說的可增強免疫系統有何差別?

  一般的運動,對於肺活量、肌肉的鍛鍊最為直接,以心、肺訓練和血流功能,肌肉等運動神經最有關係。但是『腳底按摩』不是鍛鍊肺活量、肌肉,而是因為刺激神經使自律神經穩定,與血流速度的正常化有著相當的關係,對於器官功能的正常話,與一般的運動是不同的結果。對於一個長壽無病的人而言,不需要太多的心、肺運動與肌肉鍛鍊,而是延緩衰老與器官功能正常化。

6. 根據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,適度的運動為每周3次,太高強度與密集的運動(每周五次或更多)的運動,反而會降低免疫力?是不是真的?

  我們並不建議太高強度與密集的運動(例如:每週五次或更多的運動),因為促進器官的功能正常與血流正常化,是『腳底按摩』的手段,其目的是健康與快樂的生活。

  運動的目的如果與腳底按摩的目的一致的話,那麼就不需要將運動的強度與密集度,提升到潛能激發的運動員訓練方式,而運動員常因為運動時,過度的促使肌肉或是神經緊張,導致中年疾病纏身,因為代謝的器官已經過度疲勞。因此使用『腳底按摩』提昇免疫力,與研究人員提出高強度的運動,是不一樣的,因為它的機轉是「維持人體器官的功能正常化,所導致的延緩衰老,而獲得的免疫力提昇的結果」吧!

7. 有關腳底按摩在治療和保養時,應該多久做一次是適當的?與運動醫學專家所建議每週合適的運動量(每週3次),是不是有同樣的主張?

  腳底按摩在生活中的定位,應該是屬於生理週期的一部份,將它當作生活的一個作息習慣。由於現代人運動量少,且飲食過當,常造成體內的囤積、代謝失調。因此,以一個健康的生活而言,『腳底按摩』可以是預防疾病的保健法。

  以運動醫學來訂定合適的『腳底按摩』運動量的話,可以以一日二十四小時中,自己操作時,用半小時的『腳底按摩』,是屬於正常接受範圍的,而且不會過量。如果以專業人士實施『腳底按摩』的話,則建議以每週三次是合宜的考量,如果作為防治疾病的方式,則需視情況而定。因為專業的足健師,所操作的手法,將使全身的運動量更加充足,效果也會因人而異。

8. 一般認為初期接觸腳底按摩一段時間後,身體潛在的慢性疾病會有明顯的症狀反應,是否表示接觸腳底按摩初期免疫系統會有短暫減弱現象?

  慢性疾病的定義:

  有部分是因為藥物控制的關係,也有是因為情緒壓抑所導致的結果;當然有許多的慢性病,並非病人所感受到的,像是強忍的意志力也會使人體產生對慢性病壓抑的作用,有人因為沒有明顯的症狀,而忽略慢性疾病,如此一來,主觀的感官作用,會甚過於對於慢性疾病的診斷。

  因此,當『腳底按摩』實施後,所產生慢性疾病明顯的症狀反應,其中原因可以分為下列幾點說明:
藥物的排除,使得器官重新被修補的過程中,產生症狀明顯反應。
實施『腳底按摩』後,器官恢復正常運作的過程中,尚不完全。
病患對於『腳底按摩』的期待,開始有一些的症狀而特別去注意它。
對於心理上有些放鬆,產生的依賴感。
各種現象產生,必須依據操作的方法,是否正確?是否有正確的反應現象而定?
身體的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【尤其是循環系統】回復正常,使得器官通報作用變得較為迅速,因此感到症狀明顯


9. 如果說腳底按摩可以增強免疫力,那是透過什麼樣的原理?

  『腳底按摩』的增強免疫功能,是由於三項主要原因所構成:

由於刺激末梢神經所產生的神經衝動,促進器官間的新陳代謝作用,對於全身的神經系統有著發揮敏銳的指揮系統,進而督促細胞間免疫組織的作用。
在全身的最末端的循環當中,血液循環有著明顯的進步,將會促進血流速度,進而淋巴管內的淋巴液也會加速流動,淋巴液內的淋巴球對於吞食病菌、病毒是責無旁貸的任務,對於增強免疫功能有絕對的影響力。
在器官間,最難得的是獲致器官間的協調,由於『腳底按摩』的作用,有著促進器官功能正常化的作用,它對於免疫功能的正常運作,尤其在器官間的細胞疾病,有復原的作用,使得人們感受到器官正常,免疫力加強的效果。有許多的實驗印證,因『腳底按摩』所產生的效果與增強免疫功能有關。


10. 腳底按摩操作後如果會對身體免疫力產生影響,最直接的證據是什麼?

  我們常說:感冒無藥醫!因為即使是醫生,對於感冒的預防都會建議用:休息、多喝水來建議病人增強抵抗力,獲致治癒感冒的方式。

  如果要說『腳底按摩』操作後,會對身體免疫力產最直接的證據,應該就是比較『不容易感冒』。如果用傷口的自癒力來判斷的話,即使是不敷藥的傷口,也能痊癒迅速。但是使用內服藥物,其實是讓免疫系統休息不工作而已。切記!非不得已,藥物還是不吃為妙。

11. 針對抗病能力較差的孩童與老人,如果進行計劃性的體質改善療程,多久可以見效?

  孩童與老人的免疫功能是不一樣的,簡單的說:

  孩童的免疫功能是還在發育中,尚且還沒有足夠的抗體,對抗如病毒一般的勁敵,因此如果發高燒不退的話,一來體內增強抗體,二來擔心高燒影響腦部細胞,在二者間的抉擇便是吃退燒藥,保全腦部細胞的功能。

  年紀漸長,則抗體有了便不需發燒,也許疲勞就已經知道感冒了,因此稍作休息,多喝開水,便能克制病毒。老人的免疫功能是衰退的,對於此種現象必須要延緩衰退的速度,因此對於抵抗力也較弱。

  所以,二者比較之下,孩童的『腳底按摩』是增進其免疫功能作用,而老人則是延緩退化的免疫功能。

  在二者的效果中,建議依體質來計劃:

孩童:以初期每日操作,待身體明顯好轉後,以每週 二 ~ 四次來做『腳底按摩』為佳。
老人:則以初期每二日一次,待身體好轉後,可以每日一 ~ 二次來做『腳底按摩』為佳。

  如此計劃將依個人體質不同而定。最好建議自己可以做『腳底按摩』,每天自己做,每週一次找專業人士服務,做個總檢保健。

12. 如果以腳底按摩進行目標性的免疫力提升,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嚴重影響成效?

  以『腳底按摩』作為目標性的免疫力提昇,做出數據實驗,是一項艱難的考驗,因為從未有人在配合的條件下,追求此一具有醫學成就的成果,如果有人願意以多少年的生命,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接受此一實驗,相信那會是最幸福的一件事。

  因此影響成效的因素實在太多了,必須由下列因素給予適度的控制做起:生活習慣、起居作息、工作環境、飲食營養、情緒、季節等。

  對於『腳底按摩』最直接的影響考驗,莫過於下列因素:

  施力的方向、施力的大小、對腳部組織的認識與判斷、施力的速度、操作者的情緒、對身體現況的了解等等。

  這些因素都不是一個單位或是個人所能控制的,如同人的生理變化是在與宇宙中和諧的氣氛下,完成一個美好的互動關係。生、老、病、死祇是每個階段的象徵而已。

  在上述的各種因素中,如果一一克服的話,設定高標的免疫力提昇目標,是可以達成的。如果簡單的設定一項標準的話,那麼,只要就病患與操作者間達到一項和諧的關係,效果將會更明顯。

13. 是否有具體的主題研究例證與統計數據,顯示腳底按摩對特定疾病改善的成效?

  在『眼睛近視保健的研究報告』中,改善近視兒童視力,是我完成的研究。使我認識必須配合周邊的客觀因素,主要目的是達到恢復視力的結果,並非單一種療法所能克服的,因為『腳底按摩』不是24小時操作的,而客觀的因素中有太多的原因是與效果相背馳的。

  『糖尿病的研究報告』的實驗也是非常有趣的,因為各種療法的配合中發現,病患較易與『腳底按摩』專業人員合作與溝通,或許是見仁見智的成果,『腳底按摩』從業者必須肩負起心理輔導的重任。

  『相關的』研究報告,有分為主要效果、輔助效果、安撫效果等各種不同的研究。

主要效果的研究:指針對某一特定器官,觀察『腳底按摩』的實驗成效。
輔助效果的研究:指針對相關器官病變時,周圍器官恢復的情況。
安撫效果的研究:對於癌症末期安寧療護上有卓越的成效,建議由家人學習來對親人看護使用。

14. 是否有關於癌症治療的研究成果?影響評估為何?

癌症治療分為三期的治療:

癌症初期病患

  以手術或化療後,所產生的許多副作用,可以藉由『腳底按摩』,以較重的手法漸進的刺激,達到刺激神經活化細胞的功能,減輕其副作用的問題。通常自己學會後,配合專業人員實施,都可以維持健康的程度達到一般的百分之八十、九十。

癌症第二期病患

  在接受各種治療後,身體較虛弱,使用『腳底按摩』以輕手法為主,帶恢復體力後再施以重手法,可見其成效。如果有經驗的專業人員,將會引導其在心理上給予適切的幫助,尤其給予希望是最大的工作。

癌症末期病患

  在經過各種治療後,身體虛弱且無法自主,安寧療護工作上,『腳底按摩』以輕手法為主,並以家人看護操作,讓家庭和諧的氣氛,灌溉病患剩餘的生命,對於生命的透撤有深入的領悟,即使面對死亡也能坦然以對,這必須要有非常崇高的信仰理念,專業的『腳底按摩』從業人員,並無這類的訓練與臨場的經驗,必須有經驗的前輩引導,才能獲致效果。

  因此歸納起來,初期與二期癌症患者是能復原至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,而後續的工作正考驗著患者的合作意願;但是末期病患將會是以『安寧照護』為主的治療與引導。對生者的引導與對死者的崇敬都是必須要兼具的。

15. 怎麼證明腳底按摩可以治病?

  腳底有與身體各部器官相連的反射區,人體各部器官不夠健康或有病痛,就會由經絡通路反射至腳掌與腳底。身體內部有不適或病痛,按壓腳底的反射區,就會有疼痛感,當您有內部急性疼痛,可以對照反射區按壓,壓痛區經由經絡生理反射至內部,疼痛部位立刻得到適當之緩解,相對的,對慢性病只要耐心刺激,直到壓痛消失,疾病也消失。所以腳底按摩是人人可做,簡單無副作用的療法。

16. 腳底反射區按摩的機理作用與免疫力自然治癒能力之關係?

  食物產生許多廢物,隨著血液流通,人的腳底微血管末稍神經離心臟最遠,腳溫又比身體溫度約低7℃,故血液中尿酸,有毒物質就容易沈積腳底,阻礙循環作用造成發炎病變。疾病的產生,均因經絡受阻、臟氣、血氣神經作用不能疏通所致,人在健康情況下,對足部進行按壓是不會引起疼痛的,當人體內臟患病時,按壓足部反射區,除會出現壓痛外,還會出現小硬塊等病理廢物,這些廢物就是阻礙氣血回流造成器官功能障礙發炎的原因。當按摩反射區後,腳底回血通路的毒素和累積的廢物清除,引流到血液中去,再經由腎和汗腺或通過肝臟、腸道排出體外,全身器官組織自然就有良好的氣血循環,而不易老化發炎。

  腳底反射區按摩刺激,是為按摩人體無法按摩到的內臟、內分泌、神經等系統。按摩刺激主要為喚醒人體自然治癒能力及免疫力,到達最佳狀態,如果人體有大小傷口或疾病入侵,抗病。癒合大都是靠自身治癒能力及免疫力,腳底按摩次要功能及作用也是為此。

17. 腳底按摩之醫療發現及現代醫學之肯定如何?

  足部反射區療法在國際上有四十多個國家都有研究 學術團體,其歷史悠久,為全世界所重視。腳底反射按摩醫療,源自印度傳入中國,由中國傳入歐美、日本等。二千多年前中國之華陀秘笈就有「足心道」之腳底按摩記載,國內則以吳神父腳底按摩最受推崇。現代醫學報導,嬰兒給予腳底按摩,其內臟等各部系統發育及情緒均較無按摩者為佳。

  1925年美國政府醫學出版品亦正式確認腳底按摩對身體之功效。1990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(W.H.O)指出,將傳統免藥物之足療醫學與現代手術藥物醫學,相輔相成概念,是為該組織推廣的方向,讓人人都可以對自己的健康負起責任。讓國家醫療體系減輕負擔,也讓人們減少手術及藥的副作用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ufengk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